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市场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度天然气消费量逐年递增。液化天然气在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经过了2017年冬季较大面积的天然气供应紧张之后,天然气相关政策频出,包括此前进展缓慢的LNG接收站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大的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扩建、新建项目如雨后春笋。
但是自2006年国内第一个LNG接收站广东大鹏接收站投产以来,中国一直没有一个专门的接收站建设类文件出台,为了指导全国沿海和内河港口LNG码头合理布局,促进LNG码头有序建设、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在各地走访和调研后组织编制了《全国沿海与内河码头布局方案(2035)(征求意见稿)》(下文称“征求意见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进口LNG呈现需求旺,增长快的特征,同时征求意见稿也指出目前LNG供应以及设施建设存在这诸多问题:
-
接收设施布局不合理,“南多北少”的格局与天然气消费格局不匹配。
而环渤海、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消费在冬季相对集中,LNG接收设施能力在冬季出现紧张状况,且内河LNG泊位建设尚处于空白。
-
沿海LNG接收站缺少规模化储运配套实施,不具备完善的调峰能力。现有接收站仅配备一个装卸泊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接收站普遍建有3-4个16万方的大型储罐,能够满足正常周转使用,作为规模化储备设施尚有不足;个别港口配套管网不完善,运输能力有限。
-
个别LNG泊位运营与相关码头船舶进出作业相互干扰问题逐步凸显。部分港口由于船舶流量较大,加上早期对于LNG船舶管理经验的缺乏,对于LNG装卸造成的通航影响认识不足等原因,实际运营过程中相关码头的船舶进出作业产生了一定延误影响,随着LNG进口量增加问题越发明显。
-
受限于储运条件因素,LNG接收站并未得到充分完全的利用。LNG接收站接收能力的发挥受泊位通过能力、储罐周转率及罐容、气化能力及管线外输能力等多环节影响。目前除大鹏等个别接收站外,各站接收能力和实际接卸量均未达到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
内河LNG码头:6个
此次征求意见稿重点考虑了长江干线LNG码头布局,按照规划引导、规模适度、集约布局的原则,主要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则上各省择优布局1-2处港址。具体方案及目标如下:
-
湖北省:武汉港布局1处港址,重点服务湖北本省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
-
湖南省:岳阳港布局1处港址,重点服务湖南本省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
-
江西省:九江港布局1处港址,重点服务江西本省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
-
安徽省:芜湖港布局1处港址,重点服务安徽本省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
-
江苏省:无锡(江阴港)、苏州港各布局1处港址,重点服务江苏省苏南地区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
沿海LNG码头布局:千万吨级码头13处
从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沿海LNG码头总体布局方案概况如下:
1)围绕“环渤海、长三角、广东广西”三地重点布局13处具备储运能力的重要港口,预计泊位共34个,接卸总能力达到1.65亿吨;
2)全国沿海区域布局一般港口21处,预计泊位25-26个,接卸能力为8200万吨;
3)布局7处应急调峰储备港口,通过中转储运方式保障城市天然气消费的应急调峰需要。
本次交通部将沿海地区划分为5大区域,并根据天然气消费特点制定了不同的布局方案:
环渤海地区拟布局6处重要港口(3处扩建、3处新建)、7处一般港口(2处已建、5处新建);
长三角地区拟布局5处重要港口(4处扩建、1处新建)、5处一般港口(2处已建、3处新建);
广东广西地区拟布局2处重要港口(2处扩建)、5处一般港口(2处已建、3处新建);
福建区域拟布局3处一般港口(2处已建、1处新建)
海南区域由于消费量小,仅布局洋浦港神头港区一般港口1处。
征求意见稿中还规划了盘锦港荣兴港区、滨海港海港港区、温州港状元岱港区、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广州港南沙港区、防城港港渔澫港区、海口港马村港区等7处应急调峰港口,作为城市的天然气应急储备和调峰需求的保障。
据悉,本次征求意见稿主要结合了目前海港港口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内天然气消费情况及管网设施情况,综合考虑不断增长的进口LNG和天然气利用及市场发展需求,将港口进行了分级:
重要港口是指规划期内LNG运输规模可达1000万吨以上,需循序渐进扩大规模,当运输规模达到1000万吨以上时宜设置专用航道和专用锚地,泊位数量不宜超过4个。
一般港口是运输规模在600万吨以下,泊位数量1个,主要勇于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布局保障能力的港口
征求意见稿对沿海LNG港口、内河LNG码头进行了综合部局,该方案执行期到2035年,如若方案正式出台,恐之后为纳入该规划的新建LNG项目将很难获得支持。
(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