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上市公司、5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在这里“扎堆”落户,7个全球首创药国家1.1类新药项目在这里实施……位于渤海湾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风生水起。近年来,沧州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开展扶持和培育,积极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快推进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目前,已签约入园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
如今,朗依制药、万生药业、协和药厂、华润双鹤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药企和相关服务外包企业纷纷落户沧州或谋划在沧布局,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绿色生物医药示范园区在沧州加速崛起,医药产业、特别是原料要产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的鲜活案例正在上演。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因部分生产环节受环境、资源、土地等因素局限,成为亟待疏解的产业之一。据央视报道,北京市规定,原料药厂只允许生产至2017年底,原料药厂外迁迫在眉睫。
另据了解,2017年7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7年版)》,再次设定了原料药企淘汰名单,基本已经宣布原料药企在北京面临“死刑”。
药企尤其是原料药的环保问题多年来一直被重点关注。2010年7月1日,环保部发布实施《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3年将全面排查整治医药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环保专项行动第三大重点任务;2014年医药制造环境违法依旧是重点整治对象;2015年4月“水十条”接踵而至,原料药制造列为十大重点整治行业之一。
2016年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将环保费改为环保税,对原料药这类高污染行业征收重税。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原料药制造业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2017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环境保护税收入归属问题的通知》,明确2018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
重压之下,北京的原料药企必须思考“退路”。
在现有政策下,药企异地,特别是原料药企,搬迁是件很麻烦的事。
因为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一旦搬迁异地,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关键时刻,为给来到沧州发展的北京药企提供便利,经沧州市积极与北京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决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仍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对其生产情况进行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企业落户同时享受“两地”政策,解除了后顾之忧。
2014年11月,在北京经信委组织的医药产业转移基地比选推介会上,沧州市凭借国家级园区“招牌”和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土地资源等优势,赢得与会企业一致好评,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最终,北京经信委确定将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区作为北京医药产业转移承接地。生物医药园区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这也是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37个,总投资438亿元,在建项目19个,竣工项目18个,另有23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国家级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规划面积28.29平方公里,分为化学制药区、中药产业区、高端医疗产业区等功能区块。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一流的服务环境,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及硬件设施同等重要。近年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秘诀就是这里“暖心”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沧州相关部门把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作为发展的核心,建立市、区两级领导重点项目包联责任制,对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做到全程服务、一抓到底。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并设立企业家直通车办公室,开展“一站式、便捷式、解难式”综合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一系列暖心政策,给迁来的北京药企吃了“定心丸”,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原料药企接连准备签约入驻。入驻企业多了,园区产业集群效应也不断增强,获得了国际知名医药集团的关注和认可。
据悉,美国珐博进计划投资1.46亿元,将公司三大技术平台逐步引进园区,建设生产国家1.1类新药可博美(FG-4592)原料药生产基地。包括北京康辰制药有限公司年产500公斤盐酸洛拉曲克项目、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等一批医药项目纷至沓来。
承接医药产业,资源、环保是焦点问题。对此,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企业入园,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生产转移,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把“存量绿色化,增量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产品循环化”作为基本要求,严把项目引入关,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打造发展新地标。
在生态环保方面,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开展燃煤锅炉升级改造、涉VOCs重点企业整治、中水回用、扬尘治理、节能减排等专项工作,目前,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已经建成投用,可以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随时监测和追踪溯源。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可处理废弃物各类共计30多种,年处理能力6.3万吨,完全可以满足医药企业的需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会同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渤海新区医药行业协会制定了《医药项目环保规范要求》,企业提高环保处理水平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在设计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超低排放成为共识。
另外,建设了生物医药产业园污水“一厂一管”架空排放管网,将企业排出的污水通过各自独立的管道输送至污水泵站收集池内,再利用“一体化泵站”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污水处理厂已通过一级A排放标准验收,并实现每日1.5万立方米中水回用,污水处理水平处于全国同类园区前列。经过测试,污水经治理后水质达标,甚至可以养鱼。
如今,日新月异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成为沧州经济版图上的一个新地标,形成未来支撑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去年,沧州市专门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引导支持每个产业集群都集中一个园区、编制一个“两化融合”智能改造计划、设立一支产业提升基金、组建一个行业协会、建立一个研发中心、举办或参加一个国际性会展活动,大力培育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18+7”(18个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7个重点培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
同据悉,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规划了大健康产业园、制剂产业园等一批“园中园”项目及冷链物流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生态链。未来,园区将着力发展高端原料药、医药制剂、现代中药、大健康产业和医药特色小镇,形成“五位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据悉,“十三五”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将力争实现“1511”目标,即:完成承接转移北京医药企业100家、投资500亿元、产值1000亿元、税收100亿元。届时,一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高标准、绿色的生物医药示范园将崛起于渤海之滨。
(来源:医药观察家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致力于化工人脉和资源的对接,通过的移动平台,通过的社交平台!让我们相互认识,相互信任,一起相互合作!目前我们终于有了自已的通讯录--化工行业通讯录!【点击查看详情(号外!号外!化工人自已的通讯录开通啦!让我们一起成为邦友吧!)】
也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化工行业通讯录进行体验!
登录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