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大到国企领导,小到民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赶往德国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和德国的化工业差距到底有多大?又差在哪些方面?今天,小编和大家来详细聊聊这件事...
首先,我们从国家的的角度开始说起:
德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
保证化工行业的安全环保问题
《联邦污染防治法》是德国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联邦污染防治法》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法律,同时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36个附属法规或细则构成,内容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与其他一些法规如《建设工地条例》《生产安全条例》《施工现场条例》等共同涵盖了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是德国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石。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一、标准不一、政令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德国以市场为导向
不盲目发展
德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拜耳、巴斯夫等大型化学公司的业务发展需求。大型化工公司为了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剥离,开始在周边规划出一小块用地,吸引企业进入园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德国现今的主要化工园区。
而对于中国的化工行业来说: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布局整体还比较混乱。目前国家出台的相关环保、安全政策,目的也是希望能规范化工产业和园区的发展,促进化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迈进!
民众广泛参与灾难救援
完善的志愿者体系
德国灾难救援工作归口各州的内政与体育事务部统一管理,并设置应急办和应急指挥中心。
全国16个州分别设置了州应急指挥中心,综合负责全州重大灾难如洪水、地震、化工事故等的救援指挥工作。消防队员、警察、民间救灾组织是德国灾难救援工作的主力,以园区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园区消防力量,在园区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志愿者为主的民间救灾力量是德国应急救援工作的一大特色。
如德国联邦国民灾难救援总署(THW)在全国设有668个基层国民灾难技术救援组织,共有8万多名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其中99%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和救援工作的志愿者;
黑森州应急指挥中心有170名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人员;
BASF公司所在的路德维希市共有专职消防员190名,而志愿消防员达300名。
以志愿者补充救援力量,可使政府部门节省大量运行开支费用,从而可将资金用于技术装备的提高上。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得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对政府的认同得到明显提升。
对化工人才的重视
“大学一年级入学的学生,他们都在车间里面对着图纸做零件,把这些零件装到汽车上去跑,跑完回来再评价多少分。经过这一轮,再开始学几何、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学科,所以德国制造的汽车永远是无敌天下”
任正非曾在德国斯图加特工程院院长的带领下去参观一所德国工学院,参观结束后他如此描述。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国内工科教育,这种对实践的重视、基础的重视,我们国家差距确实不小。
德国行业自律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在化工等高危行业自律管理方面,如德国北威州鲁尔地区及其所辖的科隆市附近,就有覆盖联邦(全国)的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科隆化工联盟、化工合作网等多个层级的行业性组织在发挥作用。
行业自律组织的高度发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行业高速发展,在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安全管理及行业自律监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流设施完善安全高效
对于德国的化工行业来说:基础设施完善。
德国众多化工园区和场所已接入国际管道网络,通过管道输送原料和中间体,为化工产品联合生产提供无限可能。
生产选择宽泛,化工产品供应齐全,物流运输轻松无忧,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价值链。
德国一流的物流基础设施为本国化工行业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化工行业以原油为主要碳来源,通过完备的原油管道网络进行输送。
德国拥有13座精炼厂(年生产能力达1.15亿吨,相当于全球生产能力的3%)和8座蒸汽裂化厂供应全国化工行业所需原料。
德国每年输送化学品1.45亿吨,管道输送量占36%。主要生产厂已实现管道互联,通过管道在国内输送乙烯等原料,同时经由比利时和荷兰将原料运往邻国化工生产中心以及欧洲西北部港口。
此外,生产重心各不相同的化工园区之间还铺设了氢气、一氧化碳及氧气管道。
薪水丰厚,福利待遇优越
德国人的薪水和各项福利比美国高出66%。
2015年,德国政府开始发福利,其中一条就是最低工资定在大约1375欧元,相当于1.1万人民币。
德国这辆工业战车对公民待遇保障又着实令人望尘莫及。
德国经济被定义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经济。是不是“最健全”很难说,但德国式福利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例如,如果德国工人不想两地分居,劳动局可以支付行李搬运费。又例如,父母双方双职工又要带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请带薪假在家带孩子,薪水为原工资65%。
若一方无业,则可申请每月300欧元的补贴。这份福利叫“父母金”,是很多国家闻所未闻的。
总结德国福利如下:
1、禁止节假日休息日上班。
2、德国人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
3、企业欠工资,由政府先支付给员工。
4、夫妻分居也有补助。
6、工人工资只能加,不能减。
7、享受优越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
8、职工无需缴纳保险费,一旦发生事故,由保险机构负责提供全部赔偿金。
9、孩子生得越多补助越多,每月领补助,一直领到孩子满27周岁。
相比德国的福利待遇跟薪资水平,中国工人的薪资这块已经远远跟不上,甚至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中国化工行业基层员工一辈子的薪资可能定格在6000左右。而这6000的工资,承担了太多的不安全、太多的加班倒班导致的身体不健康。有时候,化工行业的基层员工活得真的很心酸。
企业文化制度好
独有的员工关怀文化
对于如何关怀工人,宝马的厂房一直有口碑。在宝马德国Dingolfing工厂,对于一些年龄大的工人更是贴心,从厂房设置到医疗护理,甚至理疗师都有一条龙服务。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显示更大字体的旋转架显示屏;
为防止工人站立过久而随处提供的舒适板凳;
为防止员工闪到腰所做的可调整高度的货架;为视力不好的员工加强照明度。
在交班的间隙,工人们甚至可以在厂房内休息间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从企业层面来说,与寒酸的最低工资相比,大多数德国企业给工人发工资时出手其实都很大方。
EM Motive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们在德国Hildesheim工厂一线工人的薪资按小时计,时薪大约在36欧元到40欧元之间。一周工作时间大约为40个小时。这样计算下来,一名熟练技工的月薪约为6400欧元,约5万人民币。
巴斯夫(BASF)集团人力资源总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释说:“除了按照市场水平设定工资,巴斯夫承诺应有的福利、个人发展的机会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在很多国家,员工除了享受养老保障,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股份项目,也就是投资公司股份享受收益——这都是为了鼓励员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除此之外,德国企业舍得对员工的未来进行投资。
所谓“投资”,不止是薪酬那么简单。给员工不断学习提升的机会,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诀。
进一步培训看起来是鼓励员工“终身学习”,可在Wolfgang Hapke看来,保障员工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巴斯夫未来的投资。对员工持续培训是为了未来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与很多优质德企一样,巴斯夫集团在金融危机时也没有裁员,这是因为他们为了渡过难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减少超时工作,控制成本,更灵活调动人员。
“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期间,要避免企业裁员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总结
中国存在众多的中小化工企业,这些中小化工企业与德国企业同样是规模不大,但是在行业中的地位,远远达不到德国中小企业的地位,缺乏技术竞争力、市场拓展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氛围,是众多国内中小化工企业的通病,也成为中国众多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展的阻碍。
除了国家在制造业教育体系上的注重,德国中小企业本身,它们的企业精神中,也相对比较务实,更注重长远发展、内功的打造,它们相对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踏实、下苦功。
国内中小化工企业相对缺乏这种务实、实干的精神,更多一些浮躁,一些企业更甚至不下苦功、不注重内功的打磨、不注重沉淀和积累,更迷信于各种漫天飞的思维,期望于各种速成的概念,唯独缺工匠精神的追求,缺踏实、苦功的投入,差距也就拉开了。
化工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更需要一份踏实、长期的耕耘、投入,是一个长期需要长期默默坚守、最后厚积薄发的行业,它相比金融、娱乐等行业,化工行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一旦形成领先优势,很难被后来者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