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18时2分
迎来“处暑”节气
21日“出伏”,23日处暑,都是气温明显下降的开始。自此后,秋凉开始弥漫,秋风渐起,天地清明,人们可以尽情拥抱阵阵凉爽,感受“天凉好个秋”。
8月23日 星期五
白天到夜间:晴间多云
微风,30到21度。
8月24日 星期六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
微风,29到21度。
8月25日 星期日
残运会开幕式
白天到夜间:多云
微风,29到22度。
8月26日 星期一
白天到夜间:阴转雷阵雨
微风,28到22度。
8月27日 星期二
白天到夜间:雷阵雨
微风,28到22度。
8月28日 星期三
白天到夜间:晴间多云
微风,29到22度。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之意。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处暑节气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如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欲感不强,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现在仍然很湿热,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款适合处暑时节的饮食▼
【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
滋阴养胃
能补虚滋阴
对久病体虚者有补益作用
鸭肉的做法五花八门、鲜香爽口
一直都是老北京人处暑必备的美食
【喝酸梅汤】
处暑酸梅汤
火气全退光
制作酸梅汤很简单
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
再加冰糖
煮好放凉后
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
使其温度降低
喝起来酸中带甜
口感甚佳
【吃龙眼配稀饭】
在福州
还有吃龙眼配稀饭的习惯
夏季天气炎热
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
吃龙眼能补充热量、有益心脾
起到补气血的作用
剥一碗龙眼
混着稀饭一起吃
便是处暑时节独有的味道
【梨粥】
梨,味甘酸性凉
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
大米健脾益气
两者同煮为粥
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
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处暑”的发音为三声chǔ ,可是为什么会是三声词典中并没有解释。通常情况下,“处”作为地方或单位讲时念四声,其余的一般都念三声,如“处方”等,而且在字典中,“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专有名词。
处暑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趋向结束,晴天增多,秋高气爽。云彩也显得疏散舒卷,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成团。这种云被称作“巧云”。宋代诗人张耒就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之句,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也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