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鸟瞰图
随着产业层次的持续提升,工业发展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愈加迫切,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芯片”。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通过十年的努力,在鲁西南大地上造就了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材料产业新城,成为全国新材料行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始于金乡城北盐碱地中,夏季一片沼泽,冬季盐碱漫天。但园区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打造出一座发展高端新材料产业的新高地。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园区相继被国家和山东省命名为“中国化工新材料(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煤基化工(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是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八大示范区之一,高分通过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是全国智慧化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区。
理念引领 规划先行
从建设初始,园区就继承、发展了国际先进化工园区“五个一体化”的开发建设理念,统领园区发展。
一是产品项目一体化:产业项目以上、中、下游化工产品为纽带,形成循环经济,实现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二是公用辅助一体化:通过热电厂、气体中心、供水厂、地上管廊、地下管网等工程,打造公用辅助工程岛,实现资源要素统一配置、能源统一供给。
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园区各化学反应装置通过管廊、管网连成一体,公路、铁路、码头构建成一体化运输系统,将区域内的能源、原料和产品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
四是安全环保一体化:园区成立了应急响应中心、安全生产智慧监控平台、特勤消防站、应急救援队伍,对园区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服务。以污水厂、人工湿地、固废中心为依托,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渣的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构筑立体工业生态链。
五是管理服务一体化:建设企业服务中心、科技会所、新材料特色小镇,为入驻企业提供“一门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让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生产经营活动。
在该理念统领下,围绕以打造“高端材料、国际一流、千亿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立体推进,形成了一个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发展为核心,以现代煤化工为补充的各产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省级新材料创新发展基地。在总体规划统领的基础上,园区制定并实施了防洪排涝专项规划、配电网工程专项规划、公共管廊专项规划、人工湿地专项规划、码头物流专项规划、智慧园区专项规划、科技园建设专项规划、润滑油产业园专项规划、天然气工程专项规划、蒸汽工程专项规划、物流专项规划等二十个专项规划,充分保证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专业性。
园区地上管廊
筑巢引凤 承载力强
在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始终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目前,园区已经实现了在供热、供气、物流传输、污水处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布局。投入15亿元完善综合设施配套,起步区15平方千米全部实现九通一平。建设防洪排涝、污水处理、热力燃气、河道疏浚、安全消防等20个系列工程,建成道路六纵三横30千米,建成防洪河30千米,地下管网26千米,地上管廊28千米,被业界高度评价为工业中间体运输高速公路;千吨级码头泊位12个,处于全省内河航运前列;人工湿地日降解中水4万吨,是全国第一家人工潜流湿地。
现在园区已经成为江北地区配套最全、标准最高、要素成本最低、专业化程度最强的生态园区。在这种一体化基础配套支撑保障下,园区积极组建了发展公司、码头公司、热力公司、燃气公司、公用事业服务公司,确保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做到价格、质量、服务、配套无缝隙衔接的同时,做好相应设施设备的运营维护和保值增值,使安全底线更牢、服务质量更优,为大型企业的入驻提供了完善的配套保障。
国际绿色尼龙领军企业——凯赛生物
全国第一家人工潜流湿地
三级评审 严把准入
为确保入园项目质量,园区探索建立了三级专家评审机制,即园区专家组对拟入园项目进行“初审”,然后提交省市专家组“二审”,最后交国家级专家团队进行“终审”的评审机制。
项目评审标准涵盖企业生产工艺、产品市场前景、安全环保措施、企业投资能力等指标,确保了入园项目的科技水平和发展前景,形成“有根、有形、有税”上下游产业链。三级专家评审制度形成数年来,经过不断丰富以臻于完善,成为指导园区项目发展的风向标,陆续被全国各地工业园区学习借鉴,并在中央及省级媒体上予以多次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截至目前,园区围绕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共招引项目600多个,经三级专家评审,批准落地62家,总投资超过600亿元,其中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4家、上市公司10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863计划项目8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占80%,累计拥有各项专利800多项,5家企业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80%的企业实现了二次创业。新旧动能转换入库项目达到25个。2018年金利特拿到了全球首张石墨烯产品认证证书,凯赛生物荣获全国产品单项冠军。
打造智库 构建全方位人才体系
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园区聚集国内行业顶尖专家,打造园区发展“智库”。
园区先后引进院士6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名,博士近300名.另外,借助园区被纳入中石化联合会园区委副主任单位,连续五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机遇。园区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及上海、南京等一流化工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为园区高端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同时,聘请195位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担任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安全环保、经济发展、产业运行等七个方面的顾问。
经过不断努力,园区逐渐建立起了专业化、立体性、多层次的智库支撑体系,也正是因为有了强力的人才支持,到目前为止,园区在规划建设上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愿景。
践行责任关怀 倡导“三个和谐”发展理念
面对中央各级环保、安全检查督查,园区首先提出要以感恩的心态迎接各级检查,要正视问题,彻底整改。
园区抓住中央严查安全环保的机遇,借势借力彻底整改园区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类安全环保隐患。正是在这种正面积极的责任关怀心态下,园区积极作为,顺利通过了全国各级安全环保检查,成为省市安全环保检查的样板示范园区。在十年的创业历程中,新材料产业园区始终坚持“责任关怀”“不与民争利”共生原则,团结所有力量,关注一切诉求。
为落实责任关怀行动计划,园区丰富了“园区内部和谐”“园区与企业和谐”“园区与周边群众和谐”三个和谐理念,保障了园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园区简介
济宁新材料产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5月,总体规划面积60平方千米,一期规划面积31平方千米,起步区15平方千米,是山东省发展高端新材料产业的综合型龙头园区。
自成立以来,园区围绕打造“高端材料、国际一流、千亿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目标,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四个产业集群。
园区相继被国家和省政府命名为“中国化工新材料(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煤基化工(济宁)产业基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基地”,连续四年承办全国新材料会议,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是全国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八大示范区之一,是全国智慧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和全省智安园区建设示范区。2017年5月破格晋升为省级开发区,2018年5月首批通过全省化工园区认定。
2019~2021年,园区将继续围绕“五个一体化”核心发展理念,以建设高端材料、国际一流、千亿产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高水平定位高起点规划,把园区打造成江北地区配套最全、标准最高、要素成本最低、专业化程度最强的新材料园区。
未来,园区规划了煤化工、生物医药化工、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四大板块。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1年,煤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石墨烯新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产值达到200亿元,在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进入前90名。
园区夜景——璀璨的化工城
发展大事记
●2008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化工企业退城进园,成立了民生煤焦化厂推进领导小组,园区应运而生。
●2009年,市政府决定选址建设高标准化工园区,园区初见雏形。
●2010~2012年,园区起步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具备了承接大型化工企业的能力。期间园区顶住各种压力,完善三级专家评审机制,先后否决了60多个不符合园区规划的项目,为日后园区跨越发展预留了空间,为高质量项目入园,顺利晋级省级开发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2016年、凯赛生物、金利特石墨烯、黑猫炭黑、中化集团汇能科技、键邦化工、硅科新材料等一大批央企、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公司落地园区。2014年7月25日,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以《专业园区托起高端产业集群》为题对园区进行了重点报道。
●2017年,在山东十年未批省级开发区的情况下晋升为省级开发区。2017年12月1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园区三级专家评审机制进行了典型报道。山东新闻联播也以“山东省积极发展专业园区,助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安全生产”“精准定位,释放开发区发展新活力”为主题,多次对园区发展做了专题报道。
危化镖局:化工供应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每日全国各地数万条货源、车源,免费调度;全国落地配运输联盟,联合全国部分危运物流企业,搭建覆盖全国区县级的配送网络;化工行业第一资讯媒体,汇集全国行业政策、路况、时政等咨询内容;对接全国化工仓储园区,提供高效的仓储管理系统;免费【APP下载】体验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