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品价格自10月下旬开始下跌,已经连续下跌超过6周的时间,跌幅达到14.43%,工业品指数即将跌破前期关键支撑位置150点,下跌空间已然打开。
图1 文华工业品指数走势
在跌破150点关键支撑位置之后,工业品指数下方支撑来到132附近,回到2017年6月份的最后一波大幅上涨的起点。
原油连跌,化工品熊市带头大哥
国际原油价格是这一波下跌中的带头大哥,WTI原油自10月初至今价格跌去近35%,国内原油期货主力合约由最高598.5,下跌至418.9,最大跌幅30%,在原油价格下跌带动下,化工品价格出现较大跌幅,前期上涨较多的PTA、甲醇等产品已经回到甚至低于上涨(2018年年中)的起点。
原油价格下跌主要是基于高供给因素。彭博数据显示,6月份以后沙特和俄罗斯两国的石油产量明显上升,突破了限产协议的约束。沙特10月份的日均产量比3月份增加了70万桶,达到1060万桶,并推动欧佩克的石油日产量回升了100万桶,达到3290万桶,同样超过了约定的限额。而俄罗斯的石油日产量也在6月份以后增加了25万桶左右。按照OPEC原有的限产计划完成限产后,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主要产油国打破协议“抢钱”,因此带来供给上的增加,但需求方面并未明显改观,因此原油价格转为下跌。
在这一波原油价格下跌过程中,特朗普自认为居功至伟,特朗普认为“暂时豁免了8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伊朗的石油,而且还要求沙特增产石油,使得全球石油供给增加。”是原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大家可能存有疑问,美国原油下跌不会对美国造成损失吗?
援引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9月12日)公布的数据,自1973年以来,美国首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作为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和主要的原油出口国,特朗普极力打压油价是为何?在特朗普上台之后有一项宣言便是“让美国重回荣耀”,美国要打破原油的国家分工体系,让美国的制造业重新“伟大”。美国吸引制造业回归的方式主要为降低成本,其中包括已经执行的降税政策,但油价的上涨同样不符合降成本的需要,特朗普或者说美国政府打压原油价格的目的还是在于供给侧改革。
宏观预期转变引发商品“牛转熊”
2018年一季度中美贸易战的第一回合打响之后,实际就标志着宏观预期的转变。这次转变是要打破19世纪以来形成的全球化格局,是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在此之前的标志性事件是英国脱欧。
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下,终端市场、中间市场、上游市场分工明确,在享有全球化红利的背景下,处在三个市场当中的国家均受益。美元按照正常的循环方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循环,但特朗普上台之后或者说是2015年之后原有美元的循环体系开始遭遇挑战,美元逆流开始产生。主要国家均产生了美元供应不足的问题,2018年出现的主权国家货币问题也仅仅是美元逆流背景下的表征之一。
图2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分工
正如当前天气问题一样,由于北极地区出现极端气温,冰川融化导致全球海洋洋流的变化,自2017年开始全球灾害性天气就明显增加,投资者感受较深的是2018年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对苹果产品的影响。进入到2018年冬季,北美地区已经出现了较往年更加严重的下雪天气。
美元环流与海洋环流一样,当正常运转的方式被打破后,现在体现出的“灾难”也仅仅是预演而已。表现在金融领域,股市开始下跌,商品也开始下跌。诚然这与周期因素相关,但从更简单的层面也能反应出市场的预期。
供应与需求力量的博弈决定未来方向
自2011年开始,需求市场就进入到熊市状态,2016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下,商品价格出现反弹,供应在强有力政策影响下开始收缩,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情况逆转。也可以说2016年来的商品牛市是供给收缩所带来的,也即“供需比”中的分子变小,分母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2019年商品市场所面临的局面可能是分子变大或不变,分母变小,供需矛盾的主导转向需求端。中美贸易战并不会立马对商品的供需产生影响,但对未来出口市场的影响则较为深远。BDI指数的走势就很能反映商品市场的晴雨状况,BDI指数早在7月份就先于大宗商品价格转势。
图3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在2019年我们大概率会在2018年所看到的汽车需求下滑、家电需求下滑基础上再看到房地产投资下滑、房价下跌、工程机械需求下滑等的问题。商品在2019年会面临着比2018年四季度更大的下行压力。
商品熊市已经在路上……